 |
BIAN STONE & SCRAPE THERAPY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主办
|
|
2009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经本专业委员会研究决定,2009年的学术年会采取组团参加总会中国针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时间:2009年9月,具体时候另行通知。会议二轮通知将于会议前一个月寄出。本专业委员会今年的征文主题为“砭石刮痧疗法与亚健康”,欢迎从事砭石与刮痧有关的针灸、推拿、按摩、理疗、康复和保健工作者踊跃参会并投稿,同时热烈欢迎港、澳、台等海外人士参加会议。
征文要求:
- 文章内容要求立题新颖,研究方法严谨,撰写规范,具体格式可参考《中国针灸》杂志。
- 请用规范汉字和法定计量单位,临床报道类文章应着重介绍治疗方法、理论依据、诊断和疗效评价依据、疗效和分析或体会,每篇以800-1500字为宜,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等理论文章以2000-4000字为宜,并附2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
- 论文资料必须真实可靠,科研文章及临床资料的文章最好加盖单位公章或附单位介绍信。
- 请以电子版word 格式发送。
所有来搞均经专家评审,合格者将编入大会论文集。截稿日期:2009年7月15日。
注:请本学会委员务必参会,并每人必须撰写至少一篇参会论文。
务请写明本人的地址、邮编、联系方式,并注明参加会议的名称。
颁发证书:
- 凡参会并且论文入编者,均将颁发中国针灸学会论文证书,本次会议将对评选的优秀论文颁发奖励证书。
- 参加本次大会将授予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
联系人:田宇瑛
联系电话:010-64071362 010-64014411转2709 13522503046
通信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117室
邮编:100700
电子邮箱:yuying_tian@yahoo.com.cn
《常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技术指南》编篡工作启动
(本刊讯)《常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技术指南》编篡工作会议近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孙涛主任委员主持了会议,我会杨金生会长、张维波秘书长参加了会议,杨会长将负责刮痧部分的撰写,张秘书长负责砭石部分的撰写。该技术指南是配合中管局“治未病”工程进行了一项工作,将为今后的亚健康服务提供规范的技术平台。
张维波秘书长在长沙亚健康论坛上介绍砭石疗法
(本刊讯)我会秘书长张维波研究员受第三届国学国医岳麓高峰论坛的邀请,在5月23日长沙举行的亚健康分论坛上作了“亚健康与砭石疗法”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经络在亚健康机理中的作用以及砭石疗法调理亚健康的优势。张教授指出:亚健康状态时,在西医的病理指标上发现不了明显的变化,但人体的经络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经络的病理性变化用目前西医的手段尚难以检测。在亚健康状态时,由于没有明显的药物作用对象,吃太多的药会增加肝、肾的负担,而在没形成疾病时,一般人也懒于去针灸诊所忍受扎针的疼痛。在亚健康阶段,使用砭石疗法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张维波随后系统介绍了砭石疗法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重新兴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一种小型电热砭石仪研制成功
砭石的温熨疗法是砭石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在《马王堆帛书》、《黄帝内经》和《砭经》中都有大量的论述。电热砭石仪是传统砭石温熨疗法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经问世便受到砭石爱好者和临床针灸医师的喜爱。经过长达七年的不断改进,电热砭石仪已经有了DRB-2E,DRB-3,DRB-3A,DRB-3B,DRB-4几种类型。在最新的DRB-4型中,主机部分的体积大大缩小,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原DRB-4是接一种带手柄的热砭镰的,为了扩大该机型的应用范围,并与原有的电热砭石兼容,将该机的电压进行了调整,使其可接原来DRB-2E机所配的A型电热砭石(50*90,主要用于熨法)和C型砭石(Ф30,主要用于灸法),该机型的型号定为DRB-4A,价格比老机型DRB-2E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适合于个人家庭的自我保健。该机的功率较小,为单路输出,不能接体积较大的B型电热砭石,详情可拨打010-64070605进行咨询。
浅 谈 山 东 砭 石 文 化
衣华强
砭石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使用的一种最原始的医疗工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医疗工具,也称砭术、砭疗。《说文解字》中对“砭”字做了解释:“砭,以石刺病也。” 描述砭石最早的医学文献首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脉法》记载:“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指出当所患的痈疽成脓后,就可以根据病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砭石进行切割排脓了。
砭石疗法是重要的外治法,民间一直在应用砭石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其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内经》时代,虽然金属针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砭石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与针、药、灸、导引和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内经》中有大量砭石疗法的内容,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即云:“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即距今五千至四千年之际,在山东许多地方就有了砭石。可以说,山东是砭石应用最早的地区之一。例如考古发现,在山东日照市西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采集到两枚锥形砭石,器身均为圆柱形,其一残长约9cm,两头磨尖,分别为三棱针锥体(粗端)和圆锥体(细端);另一约长8 .3cm,尖端为三棱锥体,长而锐利。从出土的石器看,不仅包括砭石还有其代用品。
根据《史记》记载,春秋时代的名医扁鹊就是砭石高手。扁鹊是春秋战国间齐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医术高明。一次经过虢,闻虢太子猝死,扁鹊在问明情况后认为太子没有死,只是所谓的“尸厥”。遂命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穴刺之,过了一会儿,太子苏醒过来,再服药以调阴阳,很快就恢复了,当时的人都称赞扁鹊能够生死人。另外,在《圣济总录》中记载有扁鹊的一句话:“病在血脉者,治之以砭石。”
从历代的文献考证看,《砭经》是唯一的砭术专着,这部书的作者,根据韬光居士记述的孙真人传砭记和采药老人写的“跋”进行推论,认为作者祖籍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士。《砭经》的主要内容有砭石的产生、砭具制作的形态、施砭术治疗的条件、禁忌、施砭术治疗时要辨证论治及配方选穴等,并强调所有砭术的疗效在于砭具操作中的动作和砭术的热效应以及调整患病的冷热不调,以达到治疗目的。
随着历史的进展,特别是在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后,先民们使用砭石的情景逐渐消失了,古人使用砭石的技艺几乎不得而知。稍后的《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用箴石汤火所施”。唐时的颜师古注曰:“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分析砭石失传的原因,可能正如东汉学者服虔所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 指出因制作砭石的好石料没有了,从而造成了砭术的失传。现代专家学者曾对砭石的原材料在全国进行过广泛的勘探、分析,最终在山东境内泗滨获得。关于砭石的产地,在《山海经》中已经有记载,认为“高氏之山”、“凫丽之山”皆是“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这里提到的“箴石”即是砭石。从对地理位置的描述看,《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高氏之山”、“凫丽之山”与现代山东境内的泗水之滨相距不远。而当今山东境内泗滨浮石的发现,也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山海经》中的文献记载。
在泗滨浮石被发现之后,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其成分、作用进行了多次的检测。应用岩石物理学的高新技术对泗滨浮石的检测结果表明,泗滨浮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但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经各种放射性检验证明安全无害,放射性物质含量符合安全标准。显微镜观测则表明,泗滨浮石具有特殊的微晶结构,声发射(AE)检测表明泗滨浮石与人体摩擦能产生大量超声波脉冲,这些超声脉冲能起到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清热排毒和消除体内多余脂肪的作用。遥感岩石物理学(RSRP)检测表明,泗滨浮石的红外辐射频带极宽、其远红波长超过15微米,是迄今为止红外辐射波长唯一进入极远红外范围的岩石。这样的远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或动物,能使局部升温,而且增温效应有加强循环传导的效应。测量表明,砭板距离人体或兔子的体表1厘米处的感应法,可以使体表温度升高1℃。当用砭板施平补平泻手法,在经脉线上反复划,可以使皮肤的温度升高1℃,并且有显着性差异。
二十世纪末,砭石疗法在岩石物理学界和中医学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被重新挖掘,并建立起适合现代人的新砭石疗法。所谓的新砭石疗法就是现代人在古代砭石疗法的基础上,以山东泗滨浮石为原料,制成不同几何形状的砭具,利用泗滨浮石的感应增温、极宽的远红外辐射波谱、摩擦中产生密集超声波脉冲等独特的效应,依据古典经络理论和现代经络研究成果对人体疾病进行治疗,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砭石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可以治疗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病,而且其中对有的病种有特效。砭石在治疗病种扩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砭石工具,如砭板、砭锥、砭擀锥、砭块、砭梳、砭手镯、砭镰、砭手链、砭佩、砭石腰带、砭帽、电热砭等等,并总结出压、滚、擦、刺、划、叩、刮、扭、旋、振、拔、温等多种治疗方法。实践证明,砭石有温助阳气、养筋荣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逐寒祛湿、消痹止痛;祛瘀止痛、清热消肿;潜阳安神、止悸定惊的作用。
在山东境内,现在仍有医务工作者使用砭石为病人解除病痛。烟台张朝阁祖上数代相传用“砭仓”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很好的疗效。通过用砭石启脉(取仓),排除这些病理性物质,即所谓的“出积”,可使组织液恢复正常流动,并通过微循环带动整个体液循环的加强,刺激造血机能的恢复,这可能是砭仓疗法治疗再障的机理之一。从砭仓疗法的治疗工具和治疗形式看,它与2000多年前马王堆帛书《脉法》篇中记载的“用砭启脉者必如式,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的古代砭石疗法十分相似,应该是这一疗法的延续,而该疗法在东汉以后的古医籍和现代临床中都已绝迹。因此,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砭仓疗法堪称为中医古医术的一颗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医史文献研究价值。
“九砭”则是青岛岳氏砭石流派的代表词,运用“九砭”养生可以追溯五代。认为“九砭”在养生、医疗方面,疗效显着,没有创伤,简便易行,深为民间医务工作者所喜爱,是一种继承民族古老传统医学文化和发展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医学”。
为了发扬光大砭石这一古老而有生命力的中医瑰宝,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委会2001年10月在北京成立,并同时召开了首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内容涉及砭石的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制作、临床应用、推广等方面。而且,砭石已经在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相继使用,获好评如潮。而作为砭石这一古老疗法的发祥地之一,我们山东更应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与全国同道一起,为让这一中国医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更加光辉夺目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