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IAN
STONE
THERAPY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
筹备组主办 |
内
部 资 料
第十五期
2005年6月 |
——简 讯——
5月15日--19日中国针灸学会在京胜利举行了第三届全国针灸学会全体理事会和第四次全国针灸代表大会,会议对第三届针灸学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选举出李维衡为第四届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为秘书长,邓良月、杨宝琴、王岱等十人为副会长,常务理事49人,理事149人。许多全国知名针灸专家到会。相信在新的学会领导班子领导下,中国针灸事业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在总结报告中,李会长两次提到砭石分会(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出版《砭石疗法》刊物多期,对分会组织推广和交流砭石疗法给与了充分肯定。在大会前夕,李会长还曾亲临砭石分会(筹)进行指导。第四届中针常务理事会将对砭石、腹针等二级分会进行确认批准,这将对针灸砭石疗法的发展、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砭石分会(筹)副组长谷世喆教授连任第四届中针理事,他表示将为砭石疗法作出自己的努力。
——经络罐通仪研制成功——
本刊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张维波教授发明、北京海奥思凯科技公司研制的经络罐通仪近日获得成功。张教授历经二十年,在三个国家级经络研究课题的持续资助下,终于发现经络是人体组织液流动的低阻力通道,人体存在着一套按中医经络路线描述的组织液流动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人体代谢废物,布输营养物质,沟通人体各组织器官,实现阴阳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经络通畅、气血流动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组织液的循经流动是人体经络保持通畅进而实现其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根据组织液流动的力学原理,组织中的压力差越大,组织液的流量和流速也就越大,因此,在组织中产生适当的压力差是使组织液流动的关键。中医的拔罐疗法可在组织中产生负压,并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助于排除毒物,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传统火罐采用燃烧产生负压,其压力基本不变,作用于人体后其压力差因体液流动而减小,流动随之停止,限制了疏通经络的效果。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经络罐通仪使用微型真空泵产生负压,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实现负压的稳恒与调节,并通过电子技术实现脉动变化的负压,即负压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地脉动变化,驱动组织液在经络中反复流动,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搋(chuai)子疏通下水道的原理非常类似。
经络罐通仪是以泻法为主的仪器,与电热砭石仪的温补作用恰成互补,它们将携手在中医临床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欲了解详情可登陆ag亚游线路|优惠(www.jingluo.com.cn或致电010-64070605)
砭 术 的 文 献
研 究
秦丽娜 衣华强 指导:谷世喆
(接上期)温熨疗法是砭术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用烤热的石头搁在病患处或进行按摩,可以减轻痛苦,治疗疾病,这种疗法就是砭石的温熨疗法。《砭经》一书中提到“惟动与热直达病处之奥”,指出砭术治疗的关键之一在于砭石之热,并指出“疾病每起于冷热失调,用砭术以热救之,起死回生,热之为用大矣”。熨法是在温法的基础上,将砭石在身体表面推熨摩擦,是一种热疗加按摩的复合疗法。《灵枢·周痹》指出:“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指明熨法可以疏通经络。熨法还具有泻邪气的作用,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气血未盛,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泻其盛气也”。传统的砭石加热方法有水、火二法,《砭经》说:“水者,温石于水,以保其热也”、“火者,煨于灰,以传其热也”。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张维波教授等发明了电热砭石仪,使这种疗法操作更简便,疗效更确切[3]。
砭仓疗法也是古砭石疗法的一种,它是使用特制的砭石工具对人体一些称作“仓”的部位进行砭刺,将砭石刺入皮肤后立刻抽回,然后用手从刺出的孔道处挤出一些黄白色的粘稠物质,然后用棉花胶布把孔道压住,整个过程不流血。在马王堆帛书《脉法》篇中就有用砭石启脉的记载。类似这种通过砭刺挤切清除经脉中某种物质的过程在《黄帝内经》的《素问·调经》中有精彩的描述“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现代医家张朝阁用此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另外,在《难经·二十八难》中提到:“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砭射是一种用于砭石射刺放血的疗法。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的代表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药略”篇也提到了治疮疡以“砭射之”、“石以泄之”。
3、砭术的禁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形弊者,不当火灸、镵石及饮毒药也。”“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镵石。”《素问·奇病论》:“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此处的镵石主要指的是砭镰,可见这种疗法只适用于比较强壮的人。另外,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痈疽的治疗时机时指出“须其色黑柔,乃石之生也。”
三、应用砭术的名家医案
文献记载最早应用砭术治病的医家为战国时的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厥。扁鹊先用针术和砭术使昏迷的虢太子苏醒,再用中药治疗,约二十天后病愈。这是运用针、砭、药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治愈疾病的着名病案。
金元四大家之一,祛邪派代表张从正擅用汗、吐、下法来攻伐祛邪,在其医着《儒门事亲》中:“引涎、漉涎……,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肌逐水……,凡下行者皆下法。”如治疗一小儿面赤肿,两目不开“以铍针轻砭之,除两目尖处,乱刺数十针,出血五次乃愈。”
(未完待续)
电热砭石温熨对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临海市中医院针灸科(浙江317000)
李小军
尿潴留是肛肠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们采用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8例病人均为我院肛肠科收住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8岁;混合痔结扎术31例、肛瘘挂线术7例;施术前所有病例均肌注新斯的明0.5—1mg后无效。
2、治疗方法
2.1取穴:任脉(气海、关元、中极)
2.2操作:病人仰卧、暴露下腹,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张维波教授设计的DRB—2B型电热砭仪,将电热砭石温度设定为40~45℃之间,置于关元穴处做温法,医者手扶持固定,持续约20分钟左右。然后用电热砭石自气海穴至中极穴反复推擦,旋压,最后点刺诸穴1分钟左右。以上手法操作共40~50分钟,未见效者再操作20~30分钟,腹胀无法忍受者即予导尿。
3、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感到腹部温热舒适,自觉有气下行至前阴部,肛门不适感减轻,其中操作一次小便通畅者22例,占57.9%,操作二次后小便通畅者8例,占21%,无效8例(其中5例不能耐授第二次操作),占21%,最后予导尿,总有效率78.9%。
4、典型病例
林×,男,59岁,因混合痔住院行结扎手术,术后出现腹胀,小便不通,予新斯的明针1mg肌注后,小便淋沥而下,不畅而止,患者不愿导尿,请我科会诊,用电热砭石温熨气海、关元、中极穴并点刺,半小时后,腹中温热,放射至前阴部,随后小便畅解,直至出院,未再见小便困难。
5、讨论
尿潴留,祖国医学称癃闭,认为肾司二便,肾气失司导致膀胱气化不利为癃,当肛门直肠术中麻醉不全或操作粗暴均可引起疼痛,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牵拉会阴中心腱,引起尿道括约肌紧张而致小便不通,西医一般用导尿术,因其易致尿道损伤和继发泌尿系感染,患者亦因常常恐惧不愿接受。
我们使用的电热砭石是以泗滨浮石为原料制成的砭具,具有感应增温,超宽的远红外辐射波谱,摩擦中产生密集的超声波脉冲等独特的生物物理效应,作用于人体可产生良好的温助阳气,养筋荣脉,逐寒祛湿,宣导气血之效[1]。又施术部位均在任脉循行处,《难经·二十八难》“任脉者,超于中极之下……循腹里……”故通过电热砭石的推擦,旋压而温熨腹里,达到温补肾元,通调膀胱气机,使小便畅通。
本疗法实为失传之古疗法——砭术与传统中医疗法之熨法的结合,治疗本病操作简单,疗效显着而安全,值得同道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6、参考文献
1谢衡辉,谷世喆.新砭石疗法作用特点.中国针灸,2002;22(1):55
砭
石 疗 法 浅 说
马继兴
(接上期) 据叶又新等氏考察,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砭石中不少是锥形砭石,其中也包括有类似针状的圆形砭石(石针)。
殷商时期的砭石实物见于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的,如河北藁城商墓的砭镰,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址的棒状石砭,河南郑州市商代遗址的玉质剑状砭石等,属于周代以后出土砭石实物也已有若干发掘及研究成果报告,其中包括在春秋、战国及汉代墓葬以及南宋所建宝塔地基中的砭石等。
3、民间流传的砭石实物——自从金属的医疗及用针产生后,虽然逐渐取代了砭石,但砭石疗法的遗迹,以及由砭石疗法滋生的瓷针、陶针等方法直到近现代仍保留在我国民间的个别地区继续沿用。所谓“瓷针”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民间目前尚流传的一种用破碎瓷片代替砭石排脓或泻血的治疗方法。“瓷针”在古医学文献中也多有记述。
六 砭石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由于砭石是石器时代产生的一种治疗工具,限于生产力的各种条件,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范畴,以及当时尚无文字的记述等因素,可以想见,砭石在很大程度上适应疾病的范畴是比较广泛的。石器时代以后,伴随着金属针的出现,以及药物等疗法的产生,对于不少疾病的适应范围,虽已逐渐被其他更为有效的疗法所代替,但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并且由于砭石疗法经验累积的结果,开始确定了某些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砭石适应症的古代记述方面,以化脓性疾患、肿胀、神经痛之类为最多。其中主要有:“痈疡”、“颈痛”、“走缓”、“米疽”、“疵痛”的后期症状、“痤睢(疽)”、“痈肿”、“尸蹷”、“一切肿疾”、“丁(疔)肿”、“丹毒”、“瘭疽”、“代指”、
“ 病”、 “气痛流注”、“牡痔”、“ ”……等病名。
此外,在类似砭石的一些民间疗法中,也保留了不少的砭石适应症名称。例如见于部分文献记载,或通过实际调查的有:痧症、霍乱、瘴疠、红丝疔、感冒、中暑、中风、虚劳、哮喘、痹症、各种痛症(神经痛)、泄泻、呕吐,疝气、尿闭、遗尿、眼红肿、耳痛、喉痛、痛经、百日咳、惊风、疳积、小儿瘫痪…等主要的病名。
2、 禁忌症及禁忌事宜:
至于砭石的禁忌症方面,一般多见于化脓性疾患的早期尚未化脓阶段,或是一些虚性症候。举如:“厥逆”、“疵痈”的初期,“肺气热”、“中热”、“易
”等疾病,以及“身赢瘦”的虚弱患者都是明文规定禁止用石的。
七 有关砭石治疗的理论
在砭石疗法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砭石对于疾病治疗的范畴的比较明确的规定外,也结合了人们不断实践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创造与发展了砭石的治疗理论。首先对于砭石与其后出现的“九针”等疗法,在治疗上的区别方面产生了两种概念。一种是所谓“同病异治”的概念。(如《素问》一书对颈痈症治的论述)。这是因为对于同一疾病的治疗,不论用砭石或针灸都可治愈的事实得出的结论。另一种则是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砭石与针却是有着不同的治疗意义的(如《灵枢》一书,对痈疽症治的论述及《史记》所记扁鹊氏对汤熨、针石、洒等疗法的论述等)。但是尽管在针的出现后和砭石共存一个较长阶段,但总的趋势则是在治疗的应用上,针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渐取“石”的用途而代之。其次,在砭石疗法的发展过程中,也广泛结合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辨证施治规律。例如:在《内经》中所说去邪扶正的原则及“形乐志乐”的病因治疗。《仓公诊籍》中所引论的:“阳疾处内,以及《圣济总录》中所论的:”砭法主泻,主用于血实、气血实盛、病生于肉、痈疽之气盛血聚者……等场合,都是在较复杂的辨证基础上提出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对症治疗范畴。复次,砭石的应用也逐渐由单纯的局部患处施术进一步发展了远隔部位施术和按照腧穴位置施术的方法。
此外,关于砭石疗法的其他治疗理论方面。如:在《内经》一书中还有:根据季节应用砭石。在应用砭石时所引起的疼痛现象的生理机制,以及在“厥逆”一病时禁用砭石的治疗根据等。
——全文完
(在此特别感谢马继兴研究员对本刊的大力支持)
2005年砭石疗法培训班招生通知及征稿通知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针灸学会审批,砭石疗法培训班纳入中国针灸学会继续教育系列,授课时间为三天(包括半天临床实习),可授予国家中医类一类继续教育学分(16分)及培训证书。2005年砭石疗法培训班将继续开办,拟于05年7月15-17日开办第十五期学习班,欲参加学习班可随时报名。(也可登录ag亚游线路|优惠站train@jingluo.com.cn报名)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主办的“砭石疗法”刊物现面向广大读者征稿,征稿范围包括砭石疗法在临床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砭石疗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及个人使用砭石的体会等。文章内容要求真实性。文章格式请参考《中国针灸》,字数3000字以内。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文章采用与否均不退稿。(2005年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