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IAN
STONE
THERAPY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
筹备组主办 |
内
部 资 料
第十二期
2004年10月 |
经络网站最新改版
ag亚游线路|优惠站(www.jingluo.com.cn)是介绍经络研究领域研究前沿及相关信息的专业网站。主办者张维波研究员也是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的创建者。
由于经络理论与砭石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古老砭石的蓬勃发展,新改版的经络网站加入了大量篇幅对目前的砭石应用及新的砭石产品进行推介。
“首页”以较大页面展示了一个不断旋转的经络模型人,象征古典经脉、腧穴的主导意义,其左侧是新闻发布栏,播出最新消息,右侧则是醒目的“砭石疗法”主页链接,方便读者查询有关砭石疗法的相关讯息。同时,还有与本网站相关的“友情链接”。
“文献检索”中,读者可检索有关经络研究方面的文献。
“专着浏览”中列出了经络研究领域内的几部重要着作。
“研究机构”是对经络研究的核心机构——中医研究院及其下属针灸研究所的介绍,其中对张维波研究员领导经络生物物理实验室做了重点介绍,该实验室在古老砭石“启脉”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连续主持国家级课题三项,所取得的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在揭示经络的实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在国内相关领域中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医疗保健”是对砭石及砭石疗法的重点介绍,读者在此也可以点击进入一些介绍砭石保健和临床应用的文章。
“产品开发”中介绍了不断开发处系列电热砭石治疗仪的北京海奥思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读者可以由此获得有关电热砭石治疗仪较完整的资料。
“联系我们”给出了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的联系方式。
新改版的ag亚游线路|优惠站同时也是砭石疗法的大力倡导者,她将以服务广大的砭石使用者、爱好者为宗旨,在介绍经络研究进展的同时,不断反映砭石应用的新经验,新方法,介绍新的砭石产品,成为有关砭石发展讯息强有力的平台。欢迎大家登陆ag亚游线路|优惠站,并提出宝贵意见。
张维波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阐释经脉理论
9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播出了“寻找经络”的专题篇,其中有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组长孟竞璧教授和秘书长张维波教授的经络研究介绍。
张维波教授从中国古老的砭石“启脉”之法中受到启发,独辟蹊径,对经脉的本质做出了至今较为完整、深入的阐释。目前对经脉实体的看法存在多种学说,有人认为经脉的本质是以神经、血管为主要功能结构的系统,而不存在经脉的实体结构。但这种看法无法解释自《内经》时代起流传至今的经脉路线,也与针灸实践相脱节。而张教授从马王堆出土帛书中的《脉法》中发现了有关经脉本质的线索,《脉法》记载有:“用砭启脉必如式,臃肿有脓,择称其小大而为之砭”。张维波教授通过认真分析,认为此处记载的用砭石“启脉”是指用特制的砭石割开经脉上的机体组织以排出脓液,这里的“脉”并非血脉,而是组织间隙。由此提出,经脉的实质是存在于机体“分肉之间”的流体通道样组织间隙,既非神经,亦非血管(尽管该组织间隙与神、血管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张维波教授通过建立经脉的生物流体力学模型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数据,证明了沿古典经脉路线走行的组织间隙具有低流阻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得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沿经脉线由肢体远端向所属脏腑快速转移,从而实现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功能。因此,张维波教授关于经脉的低流阻通道学说较好地说明了经脉“处百病,调虚实”的结构基础,成为目前对经络本质做出较为彻底的解释的重要理论。
该节目的播出对于人们理解经脉,了解砭石的作用,进而推动古老砭石的重新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砭石疗法浅说
马继兴
(连载之二)
(接上期)
其二,在中国旧时器时代初期的中国猿人阶段已经发展了相当丰富的文化,特别是从山顶洞人的遗迹中可以看出已开始进入原始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不仅利用火及石器工具进行扞卫及食物之目的,而且随着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词汇的不断增长,也大大地在扩充着人们的智慧。因此可以推想在长达数十万年计的整个旧时器时代中,人们对于疾病、外伤等所引起的痛苦决不可能是措手无睹不进行任何防御保护目的。从而取用日常生活中习用的石器作为解除疾病的一种手段,其发现与施用过程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客观地物质基础的。
其三,从石器在外治疗法作用的医疗观点上看,不仅使用简便而且有一定效果。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较易于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发展为医疗工具之一的必然过程,也是完全符合科学的客观实际的。因为不论是天然或经过某些加工的石块、石片之属在治疗的目的上,一方面可以藉其压迫、揉按、括擦,以及扣击局部患处等简便方式,达到镇痛、消炎、缓解痉挛效果,同时还可以藉放血方式来作为排毒、溃痈等治疗目的。而这些零星的、散在的经验通过人们之间相互的语言传播和思维的记忆,得到确立与发展。
其四,从我国各地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石器实物用途分析,不论是旧时器时代中简单的“石片石器”或是新石器时代中通过进一步加工的“细石器”或“磨制石器”。凡具有圆、钝、平、扁……等特征者均可供压按、揉搓局部病处之用。具有尖、削、细长、针形等特征者,均具有扣击、点刺身体表面之目的。具有刃口及削、刮作用者,均可作为切割、放血、排脓之方法。事实上,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不仅像考古学者所主张的各种生产工具之间,并无严格地“分化”界限可言,甚至我们还可以认为,即使在早期的生产工具与医疗工具之间,也缺乏严格界限可言,即往往同一工具兼有数种用途者。至于生产工具与医疗工具的明显分工则是在以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奠定的。可见,砭石疗法起源于旧时器时代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
2、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由于石器技术的进步及陶器的发明在天然或经过初步加工的砭石基础上,可能已出现了磨制的“石针”(或名“砭针”)及简单粗糙的“陶针”。譬如从东北昂昂溪出土的一些细石器及其他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细长针状物的磨制石器形象上看,都是具有针的外形,可供点刺、扣击或揉按等医疗用途者,恐怕都是属于“石针”之类或兼具“石针”作用的。
砭石在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另一个特征,即“陶针”的应用。所谓“陶针”,乃是利用破碎了的陶器碎片取其锋利者作为医疗工具用途,不需特别磨制与加工。它既是具有片状尖刃砭石的一种代用品,也是在原始砭石的基础上陶器广泛使用后自然产生的。
二.砭石疗法发展的主要过程
1、 由砭石到针的应用
继新石器时代以后的殷商时期(公元前1600年—1027年),生产工具有了新的发展。铜器的使用和最早文字(包括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字)的出现,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未完待续)
诊所开展砭石疗法的必备砭具
谢衡辉
(北京市朝阳医院针灸科)
针、砭同为中医外治疗法的精粹,然昔有九针,九针各有不同,以应对不同疾病,或取暴气而祛痹痛,或深入筋骨之间,或按摩分肉而微泻经络邪气,或利关节水气。虽然今天只是主要保留了毫针、锋针(三棱针)、皮肤针等,但九针“各不同形,各有所宜”的应用之道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自砭石古为今用,重新走入医疗保健应用后,许多初次接触它的人深感砭石也具有“各不同形,各有所宜”的特点,由于不熟悉不同形状砭具的特点,在选择适当砭具时会感到困惑,这里,我们根据常用砭具的设计原理以及一些临床经验,向大家重点介绍几种临床必备的砭具。
1.新砭镰:新砭镰是颇为实用的一种临床治疗用砭具,其主体部分的厚、薄刃适宜做推、擦、刮等手法,头部可做揉、滚法,手持其柄,又可很方便地做拍、剁法,尾部专为点穴而设,可谓尽砭具应用之妙,可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如病人的头面部可做擦、刮、点、揉,腰背、四肢肌肉丰厚处可行推、刮、拍、剁等。因此新砭镰可广泛地用于全身骨关节病、肌肉劳损、心脑血管病、胃肠不适、肥胖、头痛、眩晕等的防治。
应用举例:刘某,男,54岁,以颈肩背部疼痛就诊。经检查后为颈椎病,遂以新砭镰在患处做擦、刮、揉、滚等手法,又点按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首次做完后患者即感轻松,经治疗5次,不适感基本消除而告愈。
2.复合砭板:复合砭板与新砭镰类似,在功能上除拍、剁法不如新砭镰操作方便外,其他的用法基本相同。由于复合砭板相对较短,又有大小两种规格,在头面、四肢末端操作更加方便。
应用举例:莫某,女,33岁,头痛、睡眠差一年,经医院检查未见异常。以复合砭板厚刃抹、揉、分推前额,头部按揉印堂、太阳、神庭、角孙、玉枕、风池等穴位,又以复合砭板薄刃全面摩擦头部,一次即感头部轻松,疼痛减缓,治疗月余头痛消失,后未再复发。
3.砭擀椎:砭擀椎主要用于肌肉丰厚处的操作,对肌肉、软组织痉挛效果最佳。既可在一较大区域做平面的滚法,其头部又可用于弹拨因痉挛而形成的异常肌肉条索,从而消除局部的软组织粘连,显着改善局部的代谢与循环,使“不通”的经络畅通,使病态的“经筋”组织得到纠正。本工具的特点是“势大力沉”,因此在这类操作上面具有其他工具所没有的优势。
应用举例:李某,司机,因长期用力不当导致左侧坐骨神经痛,以左侧臀部和左侧膝外侧最重。先以电热砭局部做温熨法后,用砭擀椎沿左侧足少阳胆经区域做滚法15分钟,再探得痛处的肌肉粘连部位以其头部做大力弹拨10余下。以本法治疗一次后疼痛即明显减轻,又连续治疗5次而愈。
4.电热砭:经不断改进后的新型电热砭合于中医古法之“温熨法”,有良好的温经通脉、消除痹痛、止痉镇静的效果,可广泛用于各种疼痛症、骨关节病、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还可用于多种疑难杂病,如肿瘤的辅助治疗,且使用方便,是极为理想的诊所用治疗砭具。
应用举例:侯某,女,70岁,腰痛半年,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以电热砭在腰痛处做温法40分钟,又做摩法、擦法及按揉肾俞、大肠俞等穴位,温熨后腰痛随之减轻,连续治疗10次腰痛告痊愈。
5.圆砭石:圆砭石主要用于在肩、背、腰、臀及四肢肌肉丰厚处做摩、推、运等手法,本工具与肌肤接触面积最大,在行手法时相对压力小,因此舒适感最佳。
应用举例:付某,女,45岁,背痛数年,经查颈椎及腰椎X光片无明显异常,因其本人工作常需要使用电脑,背痛应由背部慢性软组织劳损所致。俯卧位,以圆砭石从颈椎依次向下做推、摩、按、揉等是手法,治疗10次,背痛基本消失。
以上是一般诊所开展砭石疗法的必备工具。此外,以下也是经常用到并且会非常有帮助的砭具:
1. 砭扣:可以固定在患者相应穴位处长期发挥感法的效用,如冠心病于胸前和后背的膻中、心俞等穴位贴敷砭扣。
2. 砭耳豆:与常规耳豆使用方法相同,但作用更加显着。
3. 砭块:尤其是较大的砭块用作特定器官的感法,如在诊疗床上铺垫砭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砭石疗法发展情况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成立已四年有余。在过去的四年中,砭石分会筹备组开展了大量的推广宣传工作,共举办了两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及十几期的砭术培训班。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了砭石疗法的普及。目前,应中国针灸学会要求,同时砭石分会筹备组为了解砭石疗法在各地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医院及诊所的开展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广大砭石工作者服务,砭石疗法发展情况调查工作正式启动,调查表已于2004年9月通过信函形式发给各地砭石工作者并已陆续收到大家反馈的信息。在此,对支持本次调查活动的各位砭石工作者表示感谢。此次活动的参加者对今后砭石分会正式成立将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在今后成为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理事单位的重要依据。由于本次工作时间比较紧,我们的工作可能会出现失误,如果因此造成您还没有收到“砭石疗法发展情况调查表”,可随时来电来函索取,我们将免费给您邮寄材料。
秦鸿教授和张维波研究员参加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
香港国际中医砭石学会会长秦鸿和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张维波秘书长参加了10月15-17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的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秦鸿教授在会上报告了使用包括电热砭石温法在内的综合经络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情况,两位教授还提出了本构状态学说和利用神经负反馈的针刺原理调整经络的观点。张维波教授在会上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经络研究的专题片。报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代表纷纷表示该学说为他们的临床实践开拓了新思路。北京朝阳医院谢衡辉大夫还发表了电热砭温熨疗法结合新砭镰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的文章。会议得出新的结论:早期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手术治疗并非是必要的,非手术治疗是可以选择的有效途径。砭石疗法等中医疗法在颈椎病治疗方面将大有作为。(张维波)
砭具开发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维波研究员设计的一种砭鼻塞最近研制成功。它在砭耳塞的基础上,沿锥体的轴向穿一个直径4mm的洞,使空气可以流通。将两个这样的砭鼻塞塞到鼻子里,通过泗滨浮石的远红外感法作用于鼻部的经络,疏通经络,补益阳气,可用于慢性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使用时可用少量酒精清洁砭石表面,塞入鼻腔中不要太深。由于有通气孔,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呼吸,但长时间使用会使总的氧气吸入量减少,因此建议不要在睡觉时整夜使用砭鼻塞,或者睡觉时只塞一个,让另一个鼻腔保持畅通。砭鼻塞适合于个人专用,尽量不要交叉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传染。(张维波)
新信息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制作的“寻找经络”节目播出以后,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纷纷来电询问有关经络研究动向的事宜,并希望购买该节目的光盘。为了满足大家的迫切要求,我们制作了少量的节目光盘,以成本价提供给大家,帮助广大读者理解经络实质,了解这一领域内的进展,同时有助于砭石实践中对经络的把握。
“寻找经络”光盘自购10元/张,邮购15元/张。
地址: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07室
联系人:田宇瑛
招生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是致力于发掘和推广普及新砭石疗法的一级组织,经中国针灸学会批准,培训班已纳入中国针灸学会继续教育系列,授课时间为三天(包括半天临床实习),可授予国家中医类一类继续教育学分(16分)及培训证书。本年度最后一期培训班授课时间为2004年11月19—21日,可随时来电、来函报名。
培训费用:500元/人(含砭具一套、教材,学员不要砭具者为280元/人) 函授费用:380元/人(含砭具一套、教材,邮寄费)
乘车路线:北京火车站24路海运仓下,地铁东直门站D口西行300米。 联系人:李先生 田女士。 联系电话:010—64071362
64014411转2767
|